什麼?高敏感還有分內向型跟外向型? |高敏感族3大類型

by Jean
0 comment

Last Updated on 2023 年 6 月 3 日 by Jean

大部分人對高敏感人的印象可能是「內向」,但我後來發現,我身邊也有很多外向人是「高敏感人」,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?

其實「高敏感」及「內外向」是不同向度的特質,所以有可能會有內向但不敏感的人,高敏感但不內向的人。在伊麗絲.桑德的「高敏感是種天賦」一書當中就有提到,高敏感分為以下三種類型:

高敏感的三大類型

一、內向型

高敏感伴隨著內向特質很好理解,因為高敏感特質跟內向特質有不少共同點,例如:用有豐富的內在世界、不喜歡過度的外在刺激、喜歡一對一的深度交流等等。

根據統計伊麗絲.桑德書中所提到,約有百分之七十的高敏感人屬於內向型,為什麼內向型會占大多數呢?我們試想一下,如果一個人他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影響,又很喜歡深入思考、沉浸在自己豐富的內在世界當中,那他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,是否就會是喜歡「少人、獨處的環境」更勝於「一大群人的環境」? 這是符合邏輯的。

不過有些內向人純粹是內向特質:「獨處時間能獲得較多能量」,未必會有強烈的情緒起伏、也會必具有高敏感的特質呦!

我的身邊有高敏內向人,也有非高敏內向人。「高敏內向人」能夠透過獨處的時間創作、思考,將自己豐富的情緒梳理、表達出來,創造極高的價值;「非高敏內向人」也能透過謹慎的思考、表達、耐心的完成事情,在工作崗位上面發揮極大功能。兩者也能進入他人的內心,跟他人談論深度的話題。

「高敏感」及「內向」都是在華人社會較不被看見特質,但它們非常有獨特力量、優勢的特質,如果可以早點認識、遇上對的環境,一定可以更早知道怎麼發揮,進而欣賞有這樣的優勢的自己。若對內向特質有興趣,也可參考「安靜,就是力量: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!」這本書。

二、外向型

接下來進到比較不直覺的「高敏感外向型」啦!或許你會覺得很奇怪,「不喜歡外界刺激」怎麼會跟「外向」搭上邊呢?高敏感還有一個特徵就是「喜歡與人連結」,因為這能夠滿足他們對於情感、豐富追求的靈魂,只要這個連結不是超過他們的刺激負荷,他們是可以接受的。

有些高敏感人因為有一些長期跟群體相處的經驗,例如:來自大家庭、住過學校宿舍、在外跟別人合租過等,所以培養了一些跟群體相處的「生存技能」,讓他們在跟人群接觸的時候,不至於太不自在。我身邊就有幾個外向型高敏感人,也確實他們喜歡人際連結,也有豐富的群體生活經驗。

不過雖然是「外向型」,但他們「高敏感」的特質仍沒有變,因此在群體生活當中,仍要留意自己可能在人多吵雜的環境當中被「不小心」刺到了,所以既想要待在群體內,又害怕在群體內受傷,是外向型高敏人常常的糾結與矛盾,他們需要學習跟人群相處時同時也能安頓自己的內心,讓自己的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達成一個平衡。

三、尋求刺激型

這個類型我比較少見到,但還是有見過。「尋求刺激型」顧名思義他們很愛尋找「冒險、刺激」的事物。其實就像其他熱愛探險、尋找新事物的人一樣,只是可以把他們想成敏感度比較高,即使敏感,他們仍厭倦千篇一律的生活,仍想要追求未知、探險。

但因為這兩種特質有點衝突,所以他們有時也會處於「混亂」、「失衡」的狀態,就好比一個很怕辣的人還是很想吃辣,所以每次吃辣過後就被自己辣個半死;又好比一個很膽小的人,還是很想看恐怖片,每次看完就會覺得很驚嚇、害怕,但還是會想追求那種刺激。

他們最重要的課題,也是在他們的「欲望」以及「刺激忍受度」之間取得平衡,不然他們永遠會在「想嘗試」又「重重的摔了一跤」之間來回擺盪。取得平衡的其中一個方法是「花時間認識自己」,向內探求並自我探索,就會找到一個「自己可能受的刺激程度」,在下一次想要冒險的欲望又出現時,可以做聰明的選擇。

Jean是哪一種類型?

講了這麼多類型,那來說說我是什麼類型的吧。

我自己回顧我到目前為止的人生歷程,我覺得我在高中以前是屬於「內向型高敏感族」,高中之後有漸漸變成「外向型高敏感族」的傾向。怎麼會這麼說呢?

因為我來自一個小家庭,在家裡的互動非常的單純,所以在高中的時候,我只要面對那種很大型的社團活動、群體活動,我都會感到渾身不自在,很想逃離,這是很標準的內向型吧!但是心裡又有隱隱的一個聲音是「我想要交到好朋友」,所以我覺得自己得練習,練習跟人社交、練習跟人相處,我會去觀察那些特別外向的人是怎麼跟別人social的,結果發現他們真的是跟我很不一樣的人,我實在模仿不來XDD

我會到我自己身上,去尋找跟我「相似」,我相處起來也「舒服」的人,多跟他們相處,觀察他們都怎麼跟別人互動、怎麼跟別人交朋友,我才漸漸找到自己的模式。

直到上大學後,我離開家裡,開啟到外縣市的學校宿舍生活,這又是浸泡在另一個充滿人群的世界。老實說,剛開始的時候,真的很不適應,室友幾乎都是超級外向型,每天晚上回來都會大聊學校八卦、各種心情等等,我都沒有時間做自己的事,好好整理自己的心情。但因為在那個環境中,也只能逼自己適應,幸好他們人都很好,當我拋出自己的需求時,例如:我需要早睡、自己的時間,他們也很願意尊重我。

我覺得能夠幫助我融入群體生活最大的因素在於「我們找到彼此欣賞的點」,因為我們擁有不同的特質,所以我們有不同的優勢、專長以及互相能夠幫助彼此的地方,帶著這樣欣賞的眼光看待彼此,就不會太在意彼此的不同,能夠找出一個互相能夠配合的生活平衡。

有個過往高中、大學跟人相處的經歷,一直到出社會之後,也不乏很多與人互動、參與社群的經驗,也在這些與人互動的過程當中,我漸漸描繪出自己的輪廓,更加熟悉自己自在地在人前展現出來的樣子,也更加喜愛這個既喜歡獨處有熱愛跟他人互動的自己。

結語

介紹完這三種類型,有沒有覺得那一個類型跟你比較相似的呢?或是有沒有觀察到你身邊的人屬於哪個類型呢?

講了那麼多,我想再次強調,雖然有很多的理論、研究、書籍,把我們人類分成各大類型,但是,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」的個體,沒有任何一個類型可以全部含括一個人所有的面向。將這些類型分類,提供給讀者參考的目的,只是提供這個世界上各種各樣的人多一個思考向度,當自己不理解自己的時候,當別人不理解自己的時候,可以看到某個資訊,然後心中有個聲音說「阿!原來是這麼回事呀!」讓自己不被理解的難受有個出口,給自己多一份理解,然後再進一步地去做更符合自己的選擇、行動。

所以,如果也不用硬是幫自己歸類,而是取這些資訊對你有幫助的部分,運用在生活當中即可。

而且,根據我前面所說,以我自己的經歷來說,「類型」是有可能改變的,所以當你覺得自己的個性好像不適應這個環境時,也不要覺得自己改變不了,一輩子都會這樣,事實證明,你只要有足夠的動機、經驗,人是可以改變的,變得更有彈性,更符合自己喜歡的樣貌。

You may also like

Leave a Comment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Copyright © 2023 高敏人幸福指南 – All Right Reserved. Theme by Soledad